□許愛瓊 張玉鍾
今年是吉林快三平台90周年校慶。學校搬遷永安新址時重建了一座“聖非亭”。學校以這樣的方式追憶一位老校長,表達內心永久的懷念。
這位老校長,正是莆田人林兆麟,字聖非,可謂福建水利水電教育戰線的一代宗師。今年恰是林兆麟先生誕辰110周年。在11月2日的校慶紀念大會上,其後人一行應邀來到吉林快三平台,從中感受到學校對聖非老校長的深切緬懷。
1910年9月,林兆麟出生在莆田城內後街一個名門望族家庭。他的高祖父林揚祖是清鹹豐年間陝甘總督。書香門第家學淵源,浸潤於家風的芳澤,他自幼聰穎,4歲進私塾受蒙學。17歲升入福建省立第二高級中學(莆田一中前身)。
時光倒轉。上世紀20年代末,青年林兆麟意氣風發,考入上海勞動大學,潛心攻讀機械工程專業,立誌科學救國。後轉入北平大學工吉林快三平台機械工程係學習,1933年畢業回到家鄉莆田縣。彼時,在美麗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“東山曉旭”的東山腳下,鄉紳關陳謨、林步堂等學者,組織創辦莆田第一所工科學校--私立莆田職業中學。學校在謀求進一步發展之際,青年才俊林兆麟被委以教導主任的重任,實際主持學校工作。
從工業救國到教育救國,林兆麟初心不改。兩年磨礪沉澱,他將學校各項工作帶上正軌。時年25歲的林兆麟,升任校長,成為莆田各所學校中最年輕的校長之一。有心亦有為,他著手製定長期發展規劃,將學校辦成全省少有的一所中專職業學校。
誌在長遠,行在當下。1937年6月,為了向海外華僑籌集經費長遠辦學,他決定隻身遠赴南洋。因“盧溝橋事變”爆發,海上交通被日軍封鎖,林兆麟滯留海外,先後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尊孔中學等校擔任教導主任,他堅持一邊任教一邊勸募建校基金。在外生活清貧,林兆麟麵對巨款卻毫不動心,所募集的基金,全部匯到國內學校。在戰亂期間,這些基金成為學校幸存的重要保障。
在兵荒馬亂年代,他懷揣著國恨家仇,以教師身份作掩,從事抗日活動,因叛徒出賣險遭日軍毒手。麵對日軍重重夾擊,他不得不轉到小工廠當技工,個中艱難困苦莫可名狀。1946年日軍戰敗投降後,林兆麟脫險重返教壇,被聘為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中華中學校長。在種種境遇中,他始終不忘為募集辦學基金而四處奔波。他的卓絕才幹和愛國愛校情懷,在海外莆田鄉親中廣為稱頌。
雖在海外十年,原校方隻有代理校長,所有學生畢業證書均蓋林兆麟校長印。這十年中,他把募捐的全部款項通過香港銀行,源源不斷寄往家鄉學校。1947年春,林兆麟謝絕海外華僑的再三挽留,挈婦將雛舉家回國。重新踏上家鄉的土地,在鄉親的一再懇求,以及海外華僑的信任捐資下,他繼續執掌職業學校。
時值經濟落後,莆田百業凋零。因學費問題,諸多平民和農家子弟無力就學。目睹這些,林兆麟決定減免貧困生學費,也可用稻穀或地瓜幹抵償。他想盡辦法,帶頭不領工資,讓給急需用錢的教師以安心教學。同時帶領師生勤工儉學,辦工廠製作陶瓷和肥皂上街叫賣,彌補各種經費的不足。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,學校得以繼續堅持。
莆田解放前夕,林兆麟積極掩護閩中地下黨在學校開展秘密工作。他冒著生命危險,將勘測的珍貴地形圖交給閩中遊擊隊司令部,為製定解放莆田作戰計劃和城鎮巷戰方案,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新中國成立初期,百廢待興。培養建設人才,迫在眉睫。為克服師資不足問題,林兆麟親執教鞭,將深奧的專業理論,化為生動的實例,培養出一批批素質高、技能好的專業人才。得益於他“學校向工農開門”的辦學方針,許多農村青年入學受訓,仙遊、福清、永泰、惠安等地青年也紛至遝來。在他的努力下,學校為省內外各行業輸送了大批合格人才,特別優秀的學生還被送往蘇聯留學深造。莆田東山土木工程學校名聲大振,畢業生供不應求。
1956年,學校迎來新的轉折點。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時期,福建需要大批水利、水電勘察、設計施工人員。如再新建一所學校,時間長、等不起。省人民政府派員找到林兆麟,稱擬將由省政府正式接辦學校,改“私立”為“公立”,並動員搬遷到永安縣,更名為“福建水利學校”,成為省級直屬中專。
麵對國家需要,他當即同意。抗戰時期福州淪陷後,福建國民政府遷到永安的省機關辦公地點,成為水利學校校址,林兆麟也被任命為福建省水利學校第一任校長,定行政級別15級,與永安縣委縣政府領導同一級別。“當時,一位無黨派人士享受這種待遇並不多見,足見政府尊師重教,關心愛護知識分子。”林兆麟的兒子林亞斌生前回憶。
1958年8月,福建水利學校升格為大專性質的福建省水利電力專科學校,林兆麟為分管教學科研工作的業務副校長,並被省政府聘為教授。他仍堅守三尺講台,講授高等數學、力學等課程,最多一周曾達24課時。他深入淺出的授課方式,深受師生歡迎。在三年困難時期,他將省政府發給他的高級知識分子津貼,以及特供營養品分送給病重和患水腫病的師生,他自己卻因營養不足積勞成疾患上肺結核病。
截至上世紀70年代以前,學校先後培養出3000多名工程師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,很多在全省各地擔任各級領導職務。學校被公認為“水電幹部的搖籃”,林兆麟也被稱為“福建水利水電教育戰線的一代宗師”。
“文革”期間,林兆麟海外生活的經曆,讓他被打成“反動學術權威”和“裏通外國分子”,家裏被抄三次,他被關進牛棚,身心受到嚴重摧殘。在“極左”思潮的衝擊下,福建省水電學校也停辦了。1972年11月,林兆麟被迫黯然離開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的學校,但他決不向錯誤路線低頭,堅信光明終將戰勝黑暗。
粉碎“四人幫”以後,他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。雖已是年過花甲老人,但他仍然鬥誌昂揚,樂此不疲地為僑務工作和祖國和平統一鼓與呼。因著此前做過許多益事,他在東南亞老一輩華僑中有較高的威望和較大的影響。莆田縣委縣政府任命他擔任莆田縣僑聯副主席,之後又選為市政協常委。他廣泛聯係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,動員他們回國投資辦廠,建設家鄉。在他的努力下,中斷多年的《莆田鄉訊》複刊,發行到海外27個國家和地區。他擔任社長,撰寫了大量介紹莆田的文章,讓世界更加了解莆田。莆田縣僑聯工作也由此打開新的局麵。他被選為全國僑代會代表及福建省僑聯常委,並被評為全國僑務先進工作者。
1993年8月25日,林兆麟先生因病逝世,各界人士為之悲痛,從四麵八方趕到告別。1994年,經上級批準,在永安市福建水電學校校園高處,一座散發著濃鬱民族風格的亭子引人注目。這座亭子以林兆麟的名號“聖非”命名,作為學校教育基地。同時,校園主幹道被命名“東山路”,紀念最早學校“莆田東山職業技術學校”。
師者恩澤,風範長存。